马光远:调控风暴来临 楼市会降温吗?
专题:马光远:调控风暴来临 、楼市会降温吗?
房地产政策经过一年多的轮回,热点城市又回到了限购限贷的老办法上来。
8月31日,厦门和武汉两个今年房市炙手可热的城市同一天出台了限购限贷的政策。其实,早在厦门和武汉之前,合肥、苏州以及南京都出台了限贷等相应的降温政策,一线城市的上海在今年3月25日出台所谓史上最严的限购政策后,楼市的温度仍然高烧不退。
众所周知,今年房地产的主题是“去库存”,但迄今为止,房地产市场的主旋律完全背离了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没有太大的起色,另一方面,是根本不存在库存问题的一二线城市利用政策的刺激开启了一轮令人瞠目结舌的牛市行情。在政策的暖风下,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率先开涨,涨势之大、之猛,引发了整个市场的恐慌。在上海和深圳采取调控措施之后,热点迅速向苏州、合肥、南京、厦门等城市蔓延,并形成了领涨房价的第二梯队。被称为“四小龙”的合肥等四个城市涨幅连续数月领跑70个大中城市排行榜。过去不起眼的合肥,连续4月占据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的首位。除了这四个城市,郑州、武汉、杭州、东莞、佛山、惠州等城市的房价涨幅也非常惊人,从数据看,这些城市的库存告急。与此对应的是,真正需要去库存的大量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因为政策的回暖而出现明显的好转。
对中国房地产稍有研究的我们关注到,今年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与2009年极为相似,都是在政策的刺激下,货币政策都实质宽松,推动房地产很快全面回暖。但是,与2009年不同的是,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存在库存问题,供需总体而言仍然是求大于供,绝大多数的城市住房严重不足。而且,从当时的房价收入比看,很多城市的房价经历2008年年底的调整之后基本处在合理区间。但今天房地产的基本面和2009年完全不同,无论是供求关系,还是房价的绝对值都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供需总体平衡,甚至绝大多数的城市供应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任何希望通过统一的政策帮助去库存的措施只能是一厢情愿,面对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既难以抑制房价上涨,也难以帮助去库存。何况在中国各个城市分化如此严重的情况下。
特别是,今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外围市场不断扩容的负利率政策,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困难。众所周知,今年民间投资的断崖式下滑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在民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8%,在目前整个制造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至历史低点2.1%,制造业投资自6月份以来进入负增长。民间投资可选择的投资领域越来越少,从而出现了企业和居民纷纷杀入房地产避险的状况。7月份的金融数据就是一个明证: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但居民中长期贷款就增加了4773亿元,企业贷款却减少了26亿元。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也就是房贷,房贷超过了新增贷款的数量。
就当下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一二线城市的供应问题,而非想当然的认为通过限购让大量的人到三四线城市去买房去库存。而保证供应的关键是保证土地供应,避免高杠杆拿地和一些地方政府搞饥饿营销。今年土地市场之所以“地王”频出,根本原因是土地供应少,上海前七个月土地供应只完成计划的30%,北京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供应一块住宅用地,热点城市都存在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今年之所以“地王”频出,除了一些地方政府人为控制土地供应,搞饥饿营销之外,拿地的房地产企业都是通过高杠杆的方式推高地价。当前房地产最大的泡沫不是房价泡沫,而是土地市场泡沫。不在土地供应和土地市场去杠杆上下功夫,用最懒惰的限购等办法为房地产市场降温,遑论治本,连标都治不了。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思维真的该变变了,哪怕我们在长效机制的建设上可以拖延,但最起码在有针对性的解决当下问题的措施上应该有点针对性和技术含量,体现治理水平。在面粉贵过面包、土地供应短缺、库存告急的情况下,任何限贷限购措施都只会引发新的恐慌,上海排队离婚就是对这种政策的直接回应。每一次限购政策不仅无法为市场降温,反而成了助推房价再次上涨的利器,买房者和政策进行反向博弈,房地产政策陷入了真正的“塔西陀陷阱”。2010年以来限购的历史和实际作用也证明了,通过行政的干预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会为下一次的上涨积累更大的能量,何必拿出来再试一遍呢。
(马光远,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专家观点一览>>>
郭施亮:从炒股热到炒房热的上演 揭示了什么?
半年报掘金:基金十大隐形重仓股曝光
基金2016年的半年报目前已经全部披露完毕。通过对基金半年报和二季报数据的比较,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发现,三毛派神、博晖创新等个股被基金隐形重仓。记者还
机构偏爱喝酒吃药 创业板成业绩增长急先锋
演绎近两个月的2016年“中报大戏”正式落下帷幕。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板公司业绩表现依然平平下,中小创公司却维持着高增长态势。(证券市场红周刊)
马云将通过B20组织向G20峰会提交EWTP倡议
作为B20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组主席,马云表示,将通过B20组织向G20峰会提交EWTP(全球电子商务的贸易平台)倡议。(华夏时报)
水皮:房地产已经成为传说中的鬼 “地王”迷乱了谁的心智
中国经济、中国股市、中国房地产这三者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投资者炒房,开发商炒股。眼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
企业养老保险弃缴比例攀升 平均每5名就有1人未缴
2015年,企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占参保职工的比例再次下降至80.3%,这意味着,每5个参保职工中就有1个人没有缴费。各个省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海南缴费人
地方债券置换明年结束 政府违规举债被问责
按照今年的发债规模,预计明年地方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将结束。随着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接近尾声,政府举债将会受到更多限制。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今年内已发行地方政府
保监会拟抬高保险公司股东准入门槛 入股资金不得取自险企投资款
上证报记者昨日独家获悉,保监会拟修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版)》),目前正在业内征求意见。核心内容包括:抬高保险公司股东准入门槛,
过剩产能与地产债风险控制方案本周或出台
有媒体报道称,多家券商近日接到交易所窗口指导,发行人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中,来自所属地方政府的比例若超过50%,将不能在交易所发债。业内人士称,若按照该标准
中国将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确定,将在全国72个地区和单位开展为期3年的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新华社)
保监会:保险机构不得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
保监会首次立规险资“一致行动人” 非保险一致行动人成监管重点,征求意见稿拟对保险公司及一致行动人投资股票的两种情形实施差别监管:一般股票投资和重大股票投资
债转股方案有望近期出台 企业将来自产能过剩行业
债转股方案有望近期出台 首批试点银行料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债转股方案有望近期出台,最快可能在9月中下
警惕债市陷阱 企业盈利改善推动股市“健康牛”
九州证券: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受到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升温、OPEC冻产会议等影响,海外的宽松预期下降、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行预期下降。国内
国泰君安林采宜:逆回购将替代降准 债市降杠杆或成长期趋势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逆回购将替代降准,调节流动性。对债市降杠杆的效果影响尚不明确,但无论如何,债市利率的下行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华夏时
百家保险中介排队候场 监管整肃待加深
近日,3家央企背景的保险经纪公司通过保监会的业务审批,从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核准速度看,8月份通过名称核准的保险中介机构共14家,平均每天超过1家;从保险
澳洲财长:债券负收益很荒谬 巨额债务不会出现
澳大利亚财长莫里森认为债券出现负收益是荒谬的。从全球范围看,澳大利亚的债务相对较低,但是没有理由感到自满。莫里森相信,1万亿澳元债务的最坏假设情况不会发生
保监会:“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传言不实
保监会: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不实,针对市场上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该传言不实。
银行间债市早盘窄幅整理 资金偏紧压抑市场情绪
中国银行间债市周一(8月22日)早盘现券窄幅整理,国债期货则止跌回稳;持续多日的调整后止盈回吐压力得到明显释放,不过资金偏紧势头仍无改观迹象,继续压制市场
险资的“洪荒之力”:三公司半年关联交易近20次 持股45家上市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恒大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和前海人寿三家公司在A股中持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共计45家,举牌的上市公司数量共计12家。究其原
证监会暂停分级基金注册工作 或与杠杆属性有关
证监会昨天在新闻发布会表示,考虑到分级基金比较复杂,投资者难以理解,证监会暂停了分级基金的注册工作。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完善分级基金的监管安排。基金业协会
监管加码:保险新贵高调举牌 险资老兵且战且退
与近期保险“新贵”高调举牌上市公司不同,传统保险资管公司的投资经理且战且退,随指数上升逐渐降低仓位。他们不求盈利,但求减少亏损。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出现巨大
点击阅读更多财经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