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股票>正文内容 全球经济是否陷入大停滞?

全球经济是否陷入大停滞?

专题:全球经济是否陷入大停滞?

无不讽刺的是,全球都在“拼经济”之际,高速增长似乎正在成为明日黄花。

无论是挣扎于长期增长停滞(secular stagnation)的美国,抑或高举新常态(New Normal)旗帜的中国,经济以及人均收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成为美好却无法回去的旧时光。原因是什么?人类孜孜以求的经济增长,似乎恰恰是当下最大疑惑。要解答增长面临的现实困境,人们或许应该稍微远离一点现实,首先应该回到经济史,只有对经济史有所了解,我们才能稍微抽离一下来理解身边纷繁复杂的现象,才能让经济学走到现实之中。

理想的经济学,应该是数据、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首先,关于数据的重要性,在大数据口号之下,数据的力量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次,关于逻辑,宏观经济学鼻祖 J.M。凯恩斯曾经如此论述,“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施政的结论。他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正因此,数据和逻辑的重要性在经济学中已经获得极大共识,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却往往认识不够。实际上,对于经济的理解必须基于基本判断以及常识,理解经济历史非常必要。

放眼当下,不可否认主流经济学具备极大的学术生产力,与此同时,在解释现实尤其是宏观经济时,却存在隔阂。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假设一个过分完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至少不是对应着真实世界。换而言之,主流经济学为证明市场的有效性而假设了过分完美的世界,对细节的过分注重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何能够从远处看市场,把森林召回?主要方法就是研究历史。

随着经济学日渐成为一门社会科学皇冠,日益向硬科学靠拢,对于过去知识的淘汰也显得颇为合理,就像今天的物理学家不会去阅读牛顿经典著作一样,然而社会学科始终并非直线进化。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总在重复同样的故事,何况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认知并不总是好于过去。今天生活的人类数量对比历史人口总量甚至没有占到一半,如何借鉴过去的知识以及教训非常重要,经济学领域更是如此。正如一位经济史学家戴维·兰德斯不无调侃地说经济学的对于前辈的遗忘,“一个学科就会有这样的怪事;它在日新月异的时候,常常是发现昨日的发现——且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

阅读历史之中的经济,其实可以为我们提供对于经济的基本感知。我常常说向后看就是为了向前看,回顾历史,最直观的感受之一是,经济增长其实是很奢侈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最近两三百年才在地球上呈现的全新现象。我们目睹国家之间GDP此起彼伏地增长,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创新发明出现,这种景象三百年前其实不曾存在。换而言之,增长并不是立等可得的常规现实,而是人类历史上成百上千年之后才出现的基因变化。

发展始终以人为本,我们可以从人口变迁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变化。人类人口长期只是缓慢增长,只有进入工业革命的1800年之后,地球上的人口才呈现出指数形式增长。按照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数据,全球人口在公元元年为2.25亿,1000年2.67亿,1500年4.38亿,然而到1820年是10.4亿,2012年是70.5亿。对比之下,现在世界人口超过72亿,可见第一个一千年增加不过几千万,后面一千年内则增加了70亿。

与此对应,人类历史经济的跃升,主要发生在1000年之后。目前全球经济总规模大概70万亿美元,比起公元前情况增长了数百倍,全球人均收入与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极大提升。公元之后第一个千年中人均收入其实是轻微的负增长,每十年经济负0.03%,之后到工业革命爆发的1800年人均收入则是每十年增长0.47%,到了1800之后则是人均收入每十年增长13%。

正因为人类历史的多数增长都是在最近三百年内取得,很多技术成就也是在此期间获得,因此一种新的流行观念认为,人类目前已经把增长之树上容易采摘的低垂之果采摘殆尽,剩下的果实很难够到,因此人类很可能面临长期停滞的经济前景,这一观点因为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的新著《大停滞》而广为人知。考恩认为美国高速发展源自过去三百年积累,所谓“低垂之果”表示能够获得巨大应用的科技创新。美国过去的三大优势体现在土地、人口和科技,但是最近几十年,却没有重要的发明出现,多数创新体现在休闲,而对生产力没有太多提升,因此他认为未来美国经济面临停滞,政治也会出现问题。

与其结论对应的是,上世纪70年代似乎是美国经济的分水岭,美国家庭收入的中值从那个时代开始停滞不前。正如FT首席财经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对于考恩的书评中援引的多要素生产率证据(多要素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学意义类似,都表示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根据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研究,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在20世纪前半期达到巅峰,在1972年至1996年之间骤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