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股票>正文内容 国都证券两融业务有蹊跷 四大疑问待解

国都证券两融业务有蹊跷 四大疑问待解

【摘要】2015年上半年,A股指数飙升的同时,融资融券也连续刷新纪录,一时风头无两,不仅成为券商重要的利润来源,也为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下半年股灾的突袭令剧情惊天逆转。伴随市场的非理性下跌,投资者被大范围强制平仓、爆仓事件愈演愈烈。(中国经营报)

专题:国都证券

四大疑问待解,国都证券两融业务有蹊跷

编者按/2015年上半年,A股指数飙升的同时,融资融券也连续刷新纪录,一时风头无两,不仅成为券商重要的利润来源,也为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下半年股灾的突袭令剧情惊天逆转。伴随市场的非理性下跌,投资者被大范围强制平仓、爆仓事件愈演愈烈。透过投资者巨亏的背后,究竟哪些是自身操作问题,哪些又是券商风控的漏洞与盲区?今年以来,多起诉讼案件揭开了冰山一角,也引发监管层对两融业务的重整规范。本报将持续关注,也欢迎投资者提供新闻线索。

“国都证券两融业务风控不当,致使我的账户‘穿仓’,亏光了我账户里796万元的自有资金,如今我反而成了被告。”个人投资者甄某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反映。

2015年7月,甄某在国都证券开设的两融信用账户遭遇了“穿仓”,甄某损失自有资金796万元,而国都证券在穿仓情况下强制平仓也亏损了75.88万元人民币。2016年,国都证券作为原告将甄某推上了被告席,要求甄某偿还融资负债78.36万元,其中2.48万元为待偿还融资利息。

对于国都证券两融业务的合规问题,甄某和代理律师指出了四大疑点,比如,438万元融资金额遭莫名套现,买入非标股票却没有提示,系统委托和成交时间的前后倒置等。

为搞清事情原委,《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国都证券发送了采访函,国都证券合规审计与风险管理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只是一起简单的民事赔偿诉讼,会作出书面答复。”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国都证券的任何回应。

疑问一:融资莫名“套现”

据甄某介绍,2015年1月23日,他与国都证券办理了融资融券业务开户手续。同年6月4日甄某使用自有资金796.13万元买入373600股宁波银行,当天又融资4382268元持有宁波银行(002142.ZH)12000股和海通证券(600837.SH;06837.HK)154000股。

6月10日,甄某通过国都证券交易软件以“普通卖出”方式将持有的宁波银行(385600股)全部卖出,获得资金8684035元。按融资融券的相关规定,使用“普通卖出”方式卖出融资标的时,需要对应偿还该标的的融资负债。如果偿还后有剩余金额,则直接计增客户的可用资金。据此,系统应当自动扣除甄某此前融资买入宁波银行12000股的255480元融资资金。

“事实上,国都证券的交易软件并未对融资资金进行结算。”甄某向记者指出其质疑,“8684035元的资金都转入我(两融账户中的)可用资金余额。”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