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股票>正文内容 刘威岩: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是利率管制

刘威岩: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是利率管制

【摘要】央行主管媒体: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是利率管制,针对外媒有关“中国开始恢复银行利率管制”的报道,中国金融时报指出,相关报道主要针对5月末北京地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就银行存贷款定价进行的自主协商。其指出,央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每个节点都清晰可见,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过倒退。(金融时报)

专题:刘威岩: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是利率管制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就个别外媒的不实报道发表声明表示,有个别外媒报道称“中国开始恢复银行利率管制”、“重新为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设限”,提出“重启银行利率管理是改革的倒退”。据了解,相关报道主要针对5月末北京地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就银行存贷款定价进行的自主协商。

众所周知,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政府始终积极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从未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再一次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和态度。诚然,在改革进程中,有的领域推进的速度较快,有的领域推进的速度较慢,但无论快慢,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稳中求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亦是如此。

从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到2015年10月24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央行用了近20年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从各类利率的全面管制到存款利率的不再设限,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每个节点都清晰可见,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过倒退。

中国之所以能平稳顺利地完成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一被世人普遍认为是“最后的惊险一跳”,是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严密监测、妥善应对的。从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在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等的共同作用下,境内的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合理定价,存贷款利率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差异化———既便是同一期限档次的利率,不同银行之间也不尽相同。市场各方可以根据风险偏好“货比三家”,充分反映资金内在价值。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建立无疑是个关键。自律机制在对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利率定价秩序和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表面上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和利率管制一样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产生约束,但事实上,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与利率管制有本质区别。

其一,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利率管制是中央银行以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实施外部强制性约束。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则是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自律制衡机制,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实施内部自律性约束。

其二,两者的作用层面不同。利率管制着重作用于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主体共性和突出行为实施约束。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针对金融机构微观层面利率定价产生监督约束。

其三,两者的作用形式不同。利率管制主要采用检查、处罚等行政手段制约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为。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则主要采用制度引导、培训教育、沟通协商、道义劝告、违规惩戒等手段约束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为。

其四,两者的作用效果不同。利率管制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威慑性,但面对宽泛、复杂、动态的金融市场时,管制手段往往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操作性不够。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能够充分借助社会监督的作用,尽早发现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当行为产生的原因,依规及时采取指导、协调、纠正并制定相应规则等自律措施,帮助金融机构及时反映有效诉求、纠正不当行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