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股票>正文内容 东亚的一体化与阵营化

东亚的一体化与阵营化

专题:东亚的一体化与阵营化

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七国集团的平台展示领导世界经济决心的时候,中国在南海问题的政策和立场得到了包括上合组织在内多个国家的支持。东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似乎分属两端,冷战已经结束快30年了,“阵营”的魅影又影影绰绰地出现在东亚地区。而冷战之后,东亚各国不断推进的一体化的宏图伟业似乎遇到了难以跨越地鸿沟,东亚地区强国的目光都放在了域外。东亚越发展,其内在的凝聚力反而越小,这是东亚面临的最大悖论,也是走向阵营化的根源所在。

对于日本来说,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就是G7会议,本来这一发达经济体的集团在金融危机之后,影响力式微。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卸任之际在美国召开了G20的首脑会议,成为新的全球性的经济论坛。在危机期间,G20的确成为各国财经政策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然而,G20并没有取代G7,最近一两年来,G7似乎在“满血复归”,尤其是今年,安倍不但在这个发达经济体的俱乐部聚会上讨论财政与金融政策,更是将诸多的地缘政治议题塞到G7的框架之中,无形之中,G7也被日本绑架了,毕竟日本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G7是日本为数不多可以发声的重要的多边平台。

海上安保是安倍要塞入的主要私货,从4月份的外长会议宣言可以看到,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在首脑宣言中,两年前安倍在新加坡亚洲安全峰会上提出的“三原则”,即“基于法律原则”“不动用力量和威力”“和平解决”,将写入首脑宣言。看上去,所谓的三原则无关痛痒,但是它被塞入G7的宣言中,性质就发生变化了。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已经不是中国与当事国,或者说东亚地区内部的问题,而是变成了全球性的议题,尤其是G7所代表的全球经济强国所关注的问题。当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是美国和日本的主意,但是欧洲国家也没有反对,尤其是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发声说,支持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立场,要求中国尊重国际仲裁庭的裁决,希望中国成为基于规则的世界的一部分。英国《金融时报》说,卡梅伦将在G7峰会期间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压力,但是看卡梅伦的表态,其实是在选边。

对日本来说,把东亚的地缘政治议题纳入到G7的平台之中,至少说明一点,日本对G7的依赖和信任远远超过对东亚邻国。而安倍上台之后一直汲汲以求的“正常国家”也是搭乘着美日军事同盟而出海,美日同盟成为与北约比肩的全球军事同盟。可以说,安倍治下的日本在经历新一轮的“脱亚入欧”,而G7无疑是那个“欧洲”的代名词。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处于依附美国的状态,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也曾推动东亚的一体化,顶点就是民主党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结果,因美国驻日军事基地搬迁的问题而黯然下台。安倍上台之后,则全然放弃了“东亚”,而是扮演美国的马前卒,成为东亚阵营化的内部动力所在。

阵营化是冷战的产物,也是传统大国政治对垒的思维。冷战结束之后,东亚地区享受了十几年的和平红利,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东亚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的成功之道。而东亚模式的成功前提是与美国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东亚国家其实是美元的坚定支持者,是美元区的一部分。这是弥合冷战时期形成的两大阵营界线的主要动力,各国的经济合作跨越了阵营的鸿沟,时至今日,除了朝鲜之外,东亚国家都加入了市场经济的集体,经贸合作已经是各国对外政策重要目标。在过去十多年来,中日韩之间,中日韩与东盟之间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东亚一体化也获得了一些制度支撑,当然,这些制度的约束力和凝聚力都比较低。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东亚的一体化也出现了“分流”,一是美国主导的TPP经过多轮谈判达成了协议,虽然尚未签署实施,但是谈判的过程就是政治动员。奥巴马在越南访问的时候,坦然承认,TPP是战略性的,可以帮助越南减少对某些合作伙伴的依赖。安倍上台之后,日本加入TPP谈判,并且成为其中的支柱性国家。TPP是高级别的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但是它的战略性或者地缘政治的属性可能更为人所关注。东亚地区经过战后几十年的“梯次发展”之后,正面临着一个根本的转折点,也就是东亚地区能不能建立自主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东亚是世界三极之一,却没有一种堪比美元、欧元的国际货币,东亚是贸易型国家,彼此之间的竞争性源于此,各国都需要并且竞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尤其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下层,没有整合产业链的能力,从而东亚的一体化具有依附性,从属于美国这一轮毂结构。即便是日本这一发展水平最高的东亚国家,还是对G7更加亲近。

TPP的出现不过是让东亚一体化的结构性缺陷暴露出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西进战略”,战略重心从东转向西,而中欧之间的合作则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支撑。最近一两年来,中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亚投行是二战以来由非西方国家建立的多边金融合作组织,因为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加入,它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了。在亚洲,出现了亚投行和亚开行,不否认,二者之间是互补性的,但是美国、日本已然拒绝加入其中,不能不说亚投行也带有了地缘政治的意涵。“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获得的助力主要来自欧亚大陆西半端的支持。去年有一段时间来,韩国的学者比较忧虑,到底“一带一路”会不会包含韩国。韩国学者白永瑞就说,中国、日本等东亚大国,其实是没有亚洲主义的。这其中有韩国的幽怨,不过也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南海,无疑成为东亚一体化的离心发动机,也是东亚陷入阵营化的导火索。从地缘上说,南海位于中国的下腹部,不仅是全球主要的货物运输通道,也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而美国的重返战略,无非是规制中国的崛起,防止中国脱离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轨道。南海问题,并非国际法所能解决的,甚至说它不主要是个国际法的问题,但是,通过国际法的形式,美国、日本以及G7实现了一次国际动员。南海问题也就被简化为,是不是遵守联合国海洋法,是不是尊重海牙国际仲裁法庭的裁决,最终变成,是不是遵守国际规则。安倍更是煽风点火,将南海问题等同于东亚的克里米亚问题,迫使欧洲国家选边站,虽然南海距离欧洲万里,但是克里米亚却是欧洲面临的地缘挑战;此外,南海问题国际化之后,中国也不得不寻求国际支持。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中国外长王毅在多个外交场合阐述了南海政策,也得到了几十个国家的支持。毫无疑问,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将消耗中国相当的外交资源。

没有亚洲主义的东亚一体化,加上近代以来东亚已成为欧洲的征服对象,东亚成为一个被动“开放”的地区。二战之后,冷战的阵营对垒,直到最近十年来,东亚地区经济与安全分离,一体化的动力渐强,阵营的鸿沟有所弥合。而当下,一体化与阵营化两种动力和逻辑搅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东亚的未来前景扑朔迷离。这也是中国构建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最大挑战所在,在一体化和阵营化两种路径中,如何抉择,不断决定中国的未来,也关乎东亚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