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股票>正文内容 太阳底下可有新事?

太阳底下可有新事?

专题:太阳底下可有新事?

太阳底下可有新事?——探寻日本泡沫经济的起始与破灭(海通债券姜超、周霞、张卿云等)

摘要:

广场协议后宽松开启,资产泡沫滋生。1985年美国与日本等国签订“广场协议”,日元步入升值,为了防范“日元升值萧条”和扩大内需,1986年1月-1987年2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将基准贴现率从5%降至2.5%的超低水平。大幅降息开启日本新一轮的宽松周期,流动性暴增,流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利率及金融自由化引发房地产泡沫。基准利率下调带来房贷利率下降,激发居民的购房意愿,推动地产销量,新屋开工和地产投资也随之大幅提高。同时,金融自由化改革导致银行信贷倾向于房地产市场,助推房价上涨。

财务投机助长股市泡沫。低融资成本下,企业财务投机造成大量资金涌入股市,“高股价→企业低成本融资→财务投机、资金流向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增加股票投资→高股价”循环形成,日本股市的泡沫迅速膨胀。1983年日经指数平均为8800点,1989年12月达到38915点的峰值,比1983年上涨3.4倍。

货币政策终转向,刺破泡沫。金融机构不断注水,日本居民和企业对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信心膨胀,私人部门加杠杆严重,股市和地产的泡沫越吹越大,债务负担也明显上升。日本央行意识到需要制止资产泡沫扩大,最终提高贴现率,1989-1990年基础利率从2.5%升高到6.0%,给市场降温。短期内利率的急剧提升,最终成为“刺破泡沫”的导火索,股价、地价自此一落千丈。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历了以下过程:1)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利率上升,大量资金撤出金融市场(包括此前因强日元而涌入日本的巨额投机资金),股票价格大跌;同时房贷利率上升,直接打压房屋需求,地产价格下跌,资产缩水。

2)持有股票、房地产的居民企业亏损,偿还贷款能力下降,居民弃房断供等,使得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均恶化。

3)银行惜贷、信用扩张转为紧缩,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减少消费支出,危机由虚拟经济传至实体经济。最终日本步入通缩、经济下滑状态。

宽松货币层层递进,但收效甚微.1991年以来,日本央行先后大幅降息、实施零利率、推出QE,但经济却难有实质好转,又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IT泡沫、次贷危机等冲击,2012年后不得不再度实行QQE,2016年1月更是启用负利率政策,试图改善通缩、促进信贷,目前看效果仍不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