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书籍 >投资高手征战股市纪实>正文内容 从看多到谨慎(1)

从看多到谨慎(1)

专题:

 

导言 浮沉赵丹阳

现在谈论任何一个私募基金经理的浮沉都过早了。

在基金行业,每个人都喜欢用“退潮后的裸泳者”来说明哪些人才是成功的基金经理,但是,什么时候算退潮?是否已经退潮?谁也无法给出最准确的判断。

但从2001年到2006年,如果说6年时间也有潮起潮落,至少在2007年初之前,“赤子之心”基金经理赵丹阳就经受住了这种考验。

2003年1月16日,赤子之心与国泰君安(香港)合作,推出投资于海外上市中国概念股的“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2003年加权收益率为46.51%,2004年加权收益率为23.86%,2005年加权收益率为31.64%,2006年截至11月16日加权收益率为119.45%,从成立起至2006年11月16日累计加权收益率达到424.28%,累计分红率达160%。

到2006年底,他已经管理了4只基金信托模式的基金,不但为投资者带来了优秀的业绩,而且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

2007年,赵丹阳由于对宏观经济运行开始担心,对市场判断趋于谨慎,从而降低自己管理基金的持仓比例,他的谨慎,也给他带来事业上的暂时困境,由于信托基金业绩增长落后,他的基金被投资者赎回很多,也引发了业界争议和投资者怀疑。

但这些,对包括赵丹阳在内的投资者来说,或许都不算坏事,因为投资本身就可能需要经历高峰和低谷。而且,对赵丹阳来说,暂时的淡出对他本人的发展也有益处。最起码,他本人可以不处在私募基金行业的风口浪尖上,他可以静下心来,休息一段时间;他可以去沉淀自己灵魂,获取事业发展的新动力;甚至,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生活,由此领悟投资的真谛。

正如赵丹阳自己说的,“活着才是第一位的。投资的精髓是复利,只要保住本金,然后每年都有一个稳定的收益,哪怕回报很低,多少年后也是相当惊人的”。只要赵丹阳不离开投资这个行业,我们就无法以短期的业绩评论他的输赢。

如果我们要长期关注私募这个行业,那么让我们把时间拉得足够长一些,或许,几十年之后,我们会用另外的视角评价2007年赵丹阳的行为。

之一:初战告捷

2002年,赵丹阳加盟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公司,但这之前,他已经为一些客户开始打理资产了。

从一开始,寻找业绩优秀和真实的中国企业始终贯穿于赵丹阳的投资理念中,正是这种理念,让赵丹阳和他的客户们尝到了甜头。

从2001年6月起,赵丹阳开始关注同仁堂科技这只股票。他先后拜访过同仁堂公司十几次,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工人,都详细了解细节,“我甚至每月都去药店,看看同仁堂六味地黄丸的生产日期,来观测库存情况”。

“我在国内外一直从事风险投资,和企业打交道很多。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至少在判断公司业绩真假方面,我自有一套办法。”赵丹阳介绍,早在2000年,赵就断言蓝田股份业绩有问题,为此还和一位国内同行发生了“激烈争论”。

赵丹阳在调研后,认为同仁堂科技的业绩优秀、可靠,“我们认为定价至少在8元以上,可是2001年经历9?11事件后,同仁堂科技在香港的市价曾一度跌至4元以下。”

“虽然那时香港股市一片恐慌,我们却认为难逢的机会来临了。很明显,同仁堂科技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赵丹阳用“狮子捕猎”来形容他和客户在4~5元港币区域的大肆建仓,“决不轻易交易,要做足功课,彻底了解目标物,一旦目标物进入价值区,大举重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