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后记

专题:

 

记录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牛市的经典著作《沸腾的岁月》一书这样描述1965年的华尔街:

1. 从专业的角度看,女性在金融业遭受的歧视既广且深,而且普遍无人质疑。

2. 在资产管理行业,做研究员,是华尔街普遍允许女性提升到秘书以上职位的唯一工作。

3. 美国女性一直被认为(到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这样)无法胜任投资管理的工作或者与男性一起工作。

4. 或许这一长久歧视的关键在于:美国的男人和女人都一直在潜意识里习惯于将金融交易等同于肉搏,而后一种形式的竞争即使是最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也承认女性处于劣势。

而在中国,2007年的下半年,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和一位受人尊敬的投资界高管(男性)闲聊,我们探讨到,女性是否适合从事资产管理行业,他为她们提供的可选职位是在研究员以下,并且陈列理由1、2、3、4。总结起来,就是从智力到体力,做真刀实枪的投资,包括做更新度、宽度、高度、深度等要求极其严格的证券研究,都不适合女性。

作为一名女性,袁蓓已经做了4年的基金经理。

我能拿出来的,她胜任此项工作的证据如下:

从小,数理化、生物、地理都学得很好。档案中,记录在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奖项数目为N次,包括数学奥赛。2000年,平安考试,在100多人中挑了袁蓓,也是因为逻辑分数高。

此乃智胜。

2002年,平安保险投资管理中心由深圳迁往上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跟债券相关的所有的交易,每个环节,包括核对,都是她一个人在做。最累的一天,曾经做到回家之后没吃饭就睡觉了,睡到第二天早晨饿醒了。

即便如此,她丝毫没有想到退缩,觉得那对自己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此乃力平。

而"宝利"更像是一场投资全能赛,她已经初步经过了市场的考验。

袁蓓打破了我对女基金经理的很多想象。她不是那种凌厉的职场超女。更像是你的一个邻家大姐:平和,冷静,娓娓而谈。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的语调与神态基本上都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让她跟基民说点什么,她的回答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平实如水。

问她有没想过要功成身退,换种轻松些的生活状态?

她说:"目前这点成绩如果和以后几十年的投资生涯相比,应该算是刚刚发芽。然后,至少我现在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