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3%的税率
专题:
说到税收政策的时候,人们通常感到有些诧异的是,沃伦·巴菲特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资本家,竟然完完全全地站在自由派一方。他支持高所得税和高财产税。他在所写的文章中大肆呼吁企业以及个人所得税率都应该提得更高。
巴菲特在2003年写给股东们的信中指出,伯克希尔当年所缴纳的所得税有33亿美元,约占全美所有企业上缴国库税收的2.5%。他说伯克希尔“名列全美纳税大户前十名”。他接着抱怨道,由于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得2003会计年度美国企业全体累计缴纳所得税仅占联邦总税收的7.4%。他指出,在1952年战后的企业所缴所得税总额尚占联邦总收入的32%。巴菲特的意思是,企业总体上所承担的税收降低了,而个人却背负得越来越多。他还大力支持简化税收,但可能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指出,伯克希尔2002年的税收申报书厚达8905页。
2006年,伯克希尔支付给美国联邦政府的所得税增加到44亿美元,税收申报书厚达9386页。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第19页。你可能会认为,这么多的书面文件肯定动用了不少管理人员来进行整理。但是巴菲特指出,这些文件都是由伯克希尔仅有的19位同仁整理出来的,他们的办公场所仅占了10万平方英尺。那一年花在总部办公的所有支出,包括员工福利,只有350万美元,其中包括巴菲特和芒格各自10万美元的薪资。
政府对伯克希尔缴纳如此之多的税肯定感到很高兴。但是,伯克希尔的股东应该会对此感到有些担忧。就像巴菲特指出的,2003年伯克希尔所缴纳的所得税占全美所有企业上缴国库税收的2.5%。但是当年伯克希尔的收入仅占全美所有企业总收入的1.2%。换句话说,伯克希尔所缴税额远远超过了它应缴的份额。
然而,巴菲特对伯克希尔为政府带来那么多而且有效的收入感到很骄傲。2003年5月20日,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尽管他认为个人纳税者承担了太多的纳税金额,但对参议院对个人所得税的免税政策还是感到不满。他认为这项法案将使富人在纳税天平上享受的优势更为明显。尽管伯克希尔从不发放股利,巴菲特指出如果股利税真的被减免,那伯克希尔将破天荒地分配10亿美元的股利,他本人也可获得3.1亿美元而不需缴纳1分钱的税。他说这将使他个人的有效税率一下子降到3%不到。巴菲特还指出,参议院制定落日条款这一举动跟安然公司做假账的做法并无二样,它将使公司在免税政策实施之前都暂时不发放股利,而在政策实施之后又一股脑地将其全部发放。
当然,企业用这些资金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们可以将它搁置,或者投资到低产的证券市场。但这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这样将压低股票价格。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可以将这些钱拿来再投资以提高股价。还可以进行股票回购,以资本收益的形式将这些现金回报给那些卖掉自己股票的股东。或者他们可以发放股利,以普通收入的形式返还现金给股东。
金融理论上指出,当管理者找不到使财富最大化的项目进行投资时,就应该返还现金给股东。到底通过何种方式返还——用股票回购也好,发放红利也罢——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现行税率。如果普通收入的税率比资本收益的税率高,那用股票回购的方式将更好。但如果股利的税率比资本收益的要低,那分发股利是股东们的最好选择。
尽管参议院想尽办法,股利税最终没有被减免。然而,当布什总统签署《2003年就业与进一步减税协调法案》(the Jobs and Growth Tax Relief Reconciliation Act of 2003)之后,股利以及长期(至少比一年要长)资本收益的最大税率都降低到了15%。跟巴菲特一样反对低股利税率的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股利已经在企业层面上被收过一次税了。这就是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经常抱怨的“双重征税”。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所得税只应征收一次。如果企业已经纳了税,那个人就不应该缴纳附加税。但是如果个人要缴纳这部分税,那企业当初就不应该缴税。
伯克希尔的董事们在2003年没有发放股利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支付债务利息可以免税,但股利必须从企业的税后收入中支付。美国税法禁止企业以税收为目的扣除股利支付。所以如果伯克希尔在2003年支付了股利的话,虽然对它33亿美元的收益不能产生任何影响,但是通过支付股利,伯克希尔就必须迫使股东们缴纳一份附加税。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他们必须返还现金给投资者的话,伯克希尔就要进行股票回购。尽管股东们必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至少比获得股利还要支付附加税轻松得多。然而,个人的股利以及资本收益税率已经下调至15%,所以现在返还现金给股东从税务角度来看,对他们更有利。而且由于股利收入和资本收益现在的税率相同,所以用股票回购或者发放红利的方式返还现金给股东基本没什么区别。可能有人会争辩说,由于股票回购将选择权交给了投资者,所以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毕竟,如果你不卖掉股票,你就不用承担纳税义务。
巴菲特也会错 结语(3)
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巴菲特认同了学术界的贴现现金流分析法的价值,但在其他很多方面他都持否定态度。比如说,很多学者(以及大部分专家)都坚信市场是有效的,这意味着股价精确地反映了股票的内在价值。所以,这些人认为依靠选股为基础,在长期投资中是不可能总是超越市场指数的。尽管他们相信像巴菲特这样的顶级投资者可以做到这些,但他们通常都将这样的案例视作非常规而加以忽略。然而,巴菲特不赞成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市场有效性的假设。他认为这种所谓的非常规投资者的数量太多,以至于大家应该对现代投资理论的正确性进行质疑。巴菲特坚信那些准备充分的精明投资者通常都有只购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的习惯,而且这些人一般都会长期持股并最终击败大部分投资者,傲立于股市。尽管很多投资者都极度崇拜巴菲特,并笃信他关于市场非有效性的理论,但巴菲特自己却将沃尔特·施洛斯视为偶像,这个人在47年的投资生涯中不断击败市场,创造佳绩。
巴菲特支持遗产税,但自己却尽量避免
与个人所得税不同,遗产税是建立在财产基础之上的。自由派人士称它为“财产税”。他们指出,政府有权利在那些拥有巨额财产的富人去世后,将他们的财产充公。毕竟,生活在美国获得的特权是使他们富有的前提条件。所以一旦这些富人去世,他们必须将大部分的财产交给政府,而不是将其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
巴菲特也会错 结语(4)
我们还学到其他一些非常有用的东西。比如说,学术界认为在长期条件下价值股优于成长股,但对短期型投资者来说购买成长股是更好的选择。同时在长期型投资中,小型股优于大型股。而且我们了解到动量投资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法。尤其是在6~8个月的投资期限里,那些具有强大价格和收益动量的成长股要比其他股票表现得好。尽管很多投资者都不太信任这种投资策略,但研究证明动量投资法是一种完全正当而且能够获得利润的投资策略。
本章要点
●近年来,在一些经济出现改革的国家出现了很多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俄国和中国正一步步迈向自由贸易,而逐渐远离国家管理。请考虑在你的投资组合中融入一部分对新兴经济的投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共同基金以及指数型股票基金进行投资。
巴菲特也会错 结语(5)
也许读完这本书之后,最令读者吃惊的是巴菲特竟然也会犯错。的确,我们已经逐个分析了巴菲特的一些麻烦投资案。然而有趣的是,我们也发现巴菲特有扭转乾坤的神力。但是要想渡过难关通常需要很大的耐心。比如说,1998年伯克希尔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和网际喷气航空公司,但是直到2006年这两家公司才开始盈利。就在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不久之后,巴菲特发现了它潜在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会计舞弊、保费过低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损失。网际喷气由于试图拓展欧洲市场使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欧洲市场开始盈利的同时,美国本土市场却出现低迷趋势。然而,巴菲特从未放弃过这些公司。他始终相信它们最终能够渡过难关,并为伯克希尔带来可观的收益。他着眼于长期利益,不畏艰难险阻与这些公司风雨与共。我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长期型投资往往需要投资者有很大的耐心。如果你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证明一家公司会破产,那只要该公司的管理团队值得信任,你就不该放弃。
着眼于长线投资
基于我们的研究证明,恕我们不能赞同那种强烈要求公司撤销季度盈利指导的建议。
巴菲特也会错 结语(6)
巴菲特强烈反对减税措施的举动,这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吃惊。比如说,巴菲特很看重遗产税。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并在很久以前就声明,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后代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财产。与巴菲特有同样想法的人担心,如果不征收遗产税的话,一旦获得了巨额遗产,他们的继承人就会坐享其成而不为社会带来任何利益。但事实上,当面对负担过重的遗产税时,人们可以事先购买遗产税险(可在伯克希尔的保险公司购买)或者钻税收漏洞。其中最大的漏洞是允许富人在去世之前捐钱给基金会。实际上,这正是巴菲特的做法。尽管他的慷慨之举值得赞颂,但他将钱捐给基金会使政府失去了对此的控制权。
最恨莫过于波动
巴菲特以及其他反对公司提供盈利指导的人,也相信它是对股东有好处的。但最令他们沮丧的是,伴随着企业预期盈利公布而出现的股价大幅波动现象。比如说,一旦企业预期盈利下滑几美分,它的股价就会暴跌,这是很常见的事情。那些喜欢进行长期型投资的反对者认为这种现象很可笑。他们或许是对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将它视作好机会而低价购进更多股票,相反,他们试图通过废除盈利指导来消除股价波动。然而,并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撤销盈利指导就能消除股价波动。如果真那样的话,废除季度盈余报表是最有效不过的办法。但是,没有人会建议这么做。
用事实说话
你可能会认为上面所陈述的观点都是个人一相情愿的臆测。但请好好想想,其实有大量的证据都证明撤销盈利指导是弊大于利的。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检验了2000~2006年之间,96家正式宣布停止提供盈利指导的公司的运营状况。研究结果使每一位关注此事的投资者都大吃一惊。废除盈利指导会使股东们的利益大受损失。
点击阅读更多巴菲特也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