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书籍 >寻找长牛股>正文内容 第二章 寻找超级长牛市的根(8)

第二章 寻找超级长牛市的根(8)

专题:

 

总体来讲,中产阶层善于构思和接触“高尚文化”,喜欢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有着高度的公德心,喜爱家居布置,衣着引领时尚,消费讲求品位,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消费支柱群体,他们的存在对于整体提升中国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可谓“功不可没”。

但至今,中国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一个实力群体,这正说明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巨大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调查结果,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854元人民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为20 548元人民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区市是上海,为10 932元人民币,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离中产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但不容否认,中国中产阶层的人口比例在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不断地加入到这个阶层中来。他们是20岁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着眼未来、创造财富;他们投身商务、金融、IT、传媒和演艺事业;他们中有学者、专家、律师、医生、职业经理人等。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国家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虽然谈不上高薪养廉,起码也给出了一个大致方向:公务员政治地位将下降,经济地位则会提高。于是,一部分有专长的年轻公务员有望加入到中国迅速增加的中产阶层的行列中来。

另外,学者的经济地位也在提高,他们也有望成为中产阶层的重要成员。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技术,通过参股形式成为公司股东。这部分人可以把他们称之为“金领”。显然他们不是资本家,但却是“知本家”。他们的存在始终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未来这部分人的数量将十分庞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随着全民教育的普及,这个引领中国消费走向、主导社会文化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

目前,中国社会还处在转型期过程中,行业垄断、部门垄断以及权力市场化等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的“非常”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随着合理的不同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建立,制度性樊篱将被拆除,社会流动日益开放,低层向上流动的梗阻现象将随之消失。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和能力主义原则,将有望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评价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的“新农村运动”,将使广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向上流动到产业工人阶层或商业服务从业人员阶层,最后剩下的农业劳动者也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从而有可能上升到社会的“中间阶层”。

有人说,再过一二十年,在中国大都市,中产阶层将成为社会主流,这是不无道理的。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程向纵深推进,人们越来越有理由期望中国中产阶层的快速崛起。因为这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一个稳健有力的中产阶层的出现将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走向更加繁荣和理性。也许到那时,今天我们眼中的中产阶层已成为平均水平的代名词。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崛起正是21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最为壮观而靓丽的得意之作。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预测,再有30年左右时间,即到2035年前后,中国将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且比较稳定的社会中产阶层,这将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引自朱敏:“演绎中国:中产预备军成长报告”,《博客网》, 2006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官员表示,消费结构升级只有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成为经济成长的结构性推动力,而以城镇中上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今后几十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表现为如下过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提高经济活动的总量水平→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乡村城市化→农民收入提高并在较低档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期。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自2002年以来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数据表明,在2005年,汽车、住宅、通信器材三类商品对北京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率为54.5%,特别是汽车的贡献率高达42.5%。与此同时,农村市场消费也逐渐走出低迷状态,并快速成长,2005年零售额增长率达到了19%,已高于城镇2.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