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2)
专题:
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后来发展成为全美国的龙头地位。棉纺织量一度占到了整个国家全部棉花数量的25%。最后成为一个专门为衬衫、床单、手绢等生产主要纤维的多工厂联合体。
1955年之后,由于察思的经营观念陈旧落后,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水平,外部环境非常不理想,所以最后被迫与同样遭遇损失的全国最大的纤维经营商哈撒韦公司合并,但是失去了公司的经营权。新的总裁名叫斯坦顿。
在公司合并的开始几年里。斯坦顿置办新的设备,提高生产率。公司很快发展成为新英格兰最大的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纺织品制造商。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斯坦顿后来变得苛刻而孤僻。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70多岁的斯坦顿不断地加大对公司的投入,但还是无力回天,公司经营状况一路下滑。再加上公司内部他和弟弟之间的矛盾丛生。一切的前景不容乐观,到1963年年初,伯克希尔的股票由每股的1434美元下降到813美元,形势严峻,而之前长达八年的时间,公司的股票也一直疲软。
这时候的伯克希尔公司仅仅剩下两个工厂。资本净产值只有20万美元左右。陷入价格暴跌困境的伯克希尔公司在1963年只有两条道路选择了:一是衰落倒闭,二是等待或者请求别人伸手拯救。
可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公司现状,已经无法遏制的股票暴跌,几乎没有人敢去伸手援助了。
早在一年前,巴菲特就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一些股票。这是因为股票价格在市场上降到了一半。那时候他还没有更多的想法。不过最后看到公司无法经营下去的状况,他也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毕竟是一个老牌的公司,很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信誉。巴菲特因为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一些股票,已经与它有了关联。看到公司如此处境,他突然萌生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通过接管这个公司,把自己的纯粹投资人身份变成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于是在这个几乎变成废墟的地方,在当地的投资人都唯恐躲避不及的时候,巴菲特却反常地主动靠近伯克希尔公司。
的确,伯克希尔公司已经不存在什么经济资源了。巴菲特如果参与,必然有其特殊的理由,他毕竟是一个商人,一个投资人,不可能纯粹因为怜悯去救援。
在对伯克希尔公司进一步的了解中,巴菲特发现公司还有另一个值得去投资的价值,那就是人力资源,也是可以用来“借鸡生蛋”的。这是个还没有任何人关注的因素,巴菲特看准了。他在接触公司各级主管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管理层非常优秀。他们经验丰富,实力强大并富有朝气,很多有水平的人才还在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个本来需要下大的投资才能够解决的人才问题,在伯克希尔公司不存在。公司只需要适当的组合一下就可以。他完全不用重新培训人员只要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就可以让钱生钱了。
巴菲特在综合自己的看法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加大对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购买。并且直接找到公司的大股东购买他们手上的股票。
巴菲特的投资行动引来很多人的观望,他们不理解这个“猎手”在这片已经荒芜的土地上还能找出什么财富。在他们看来,这家公司就是只能往里贴钱而不能够见到效益的“泥潭”。
而随着情况的发展,大家慢慢发现,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的手中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企业。他以此为据点,正式向商场发起了他的总进攻。巴菲特坚信,伯克希尔一定会带给他好运的。
在通过对伯克希尔公司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巴菲特于1965年5月10日正式对它进行了接管。只是,巴菲特另有算盘,他借用伯克希尔公司这个招牌,开始了他另外的计划。不久大家看到,伯克希尔公司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纺织业务的公司,而是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投资实体。他原先看中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确成为他的生财机器。即使巴菲特卧在床上,也不用担心那些人创造的财富流失到别处。这种杠杆原理,让很多的人和钱,都能有序地为他创造着利润。巴菲特巧妙地借用了它的“外壳”。在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伯克希尔公司相继收购了一个联合企业和一家国家银行,业务扩张到包括海运、印刷、保险等方面。一个巨大资本王国的轮廓已经初见端倪。
众所周知,伯克希尔公司成为巴菲特永久性的招牌,直到今天依旧长青茂盛。2002年《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伯克希尔公司成为美国最受人尊敬的10家公司之一。巴菲特的眼光的确是独特而敏锐的。他“捕获”伯克希尔公司,并以此为平台,一步步将自己的事业推向顶峰。他那种无人可比的“嗅觉”和判断能力,尤其是借鸡生蛋手法的运用,令人惊赞。
巴菲特常常幽默地告诉朋友们说:“我不喜欢劳动,尽管从小就被送到农场去锻炼,但是,我在那里没有扶犁耕地,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所以这个方面的缺陷就会得到另外方面的补充。无论成功的投资人还是投资机构,让钱生钱是最基本的赢利方式。只是我运用得多一些罢了。”
在购买伯克希尔公司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即使巴菲特拥有上亿元资产,他也没有丢弃借鸡生蛋的手段。尤其是涉足保险业,更是他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也使他运用这个手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巴菲特以钱生钱,让钱在自己的左右之下持续不断地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从而达到了让钱来为自己工作的目的。
2.期待股票明天早晨就上涨,是愚蠢的(1)
巴菲特究竟靠什么手段把复杂的市场投资变得如此简洁、有效呢?一位叫肯?门罗的公司股东,将伯克希尔公司的工作简化为一个书面公式,那就是:“赚取利润,收购一家伟大的企业。重复,永不停息。”
5.想要看清市场,先要远离市场
“先生,市场的复杂性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怎样才能看清市场的真面目呢?”麦克针对市场的变化,向巴菲特继续请教。
2.期待股票明天早晨就上涨,是愚蠢的(2)
喜斯糖果最先在加州打响品牌。直至发展到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拥有两大中央厨房。其店铺随着名声的增大而逐渐扩展,后来开始制造巧克力和其他甜点。公司的所有产品由自己的店铺直接出售或者批发。出售的各式糖果花样繁多,那些令人垂涎的甜点都是喜斯很早就开始生产的,如核桃串、花生串、牛奶块、焦糖片和牛奶樱桃……
3.不要试图预测市场(1)
巴菲特的投资道路表面看来似乎是波澜不惊,实际上也经历了很多的“震感”。几乎每一个进入投资领域的人,都会不断地猜测市场的变动,试图掌握市场对自己的影响。这一条经验似乎是一条非常理智的规律,得到过很多投资大师的认可。
7.正确把握投资的时机和环境(2)
巴菲特也表示,对市场的分析和调查并不难,但是,要等到最佳的投资时机却是对投资者一个很大的心理考验。就连那些投资界的精英也是善于市场分析的。可是在投资时机上,他们还是难以把握住。巴菲特说,面对市场,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而在最好的时机时,你就要及时出手,把握投资时机,既不能盲目,又要防止犹豫不决。
3.不要试图预测市场(2)
火炬公司还以严格控制支出费用闻名,内部的管理也是业内闻名的。各项投资都相当稳健,该公司的投资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合理的调配。并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金融班子始终为公司的投资把脉。公司把不到3%的固定到期投资放在非投资等级的有价证券上,同时,还拿出四分之三投资于短期投资或政府债券,低于2%的总投资资产投资于房屋贷款或房地产。这种很规范的投资模式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
8.成功通常是冒险的收获(1)
在这次午餐上,麦克突然看到另外几个华尔街的着名投资商,他们大都是以冒险和胆大着称。麦克就借此询问巴菲特:“你是否常常冒险,投资中的冒险精神是不是都有害?”
4.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1)
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不但要了解自己的优点,更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同样,每个市场也都不是完美的市场。怎样去克服自身的不足,利用市场的弱点获得收益?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也困惑着麦克。他禁不住还是向巴菲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8.成功通常是冒险的收获(2)
“所罗门这家大银行所有的负债不超过1500亿美元,而当时的1500亿美元相当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挂牌公司的盈余总和,问题是,这1500亿美元都在几个星期内就要到期,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的债主遍布世界各地,星期五或下个星期一就会有人要我们归还1400亿美元左右,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巴菲特说。
4.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2)
巴菲特由衷地感觉到:自己真是愚蠢极了。
4.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3)
1996年,伯克希尔宣布将退出美国航空公司的持股,伯克希尔希望该公司能够回购自家的股票,事情反反复复,没有成功。最终伯克希尔还是没有放权持股。
5.有时成功的投资需要按兵不动(1)
当人们把巴菲特尊崇为“股神”、“圣贤”和“投资奇才”,媒体的赞誉铺满报端的时候,巴菲特却诙谐地戏称:“如果我出生在几千年前,我很有可能沦为凶猛动物口中的美餐。一个风光的人也是面临最大风险的人。”
5.有时成功的投资需要按兵不动(2)
1998年夏天,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暴跌。像过去一样,巴菲特坚持握住这支股票而不卖掉,并把公司庆典用的饮料指定为可口可乐。他告诉《纽约时报》(1998年11月1日):“某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总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小问题,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你畅想10年或15年之后的事情--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只喝可口可乐。”
6.永远盯住自己熟悉的公司去投资(1)
伯克希尔举办股东大会的这次午餐,大家好像更钟情于彼此间难得的碰面交流。麦克更是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不断地向巴菲特了解投资的知识。
6.永远盯住自己熟悉的公司去投资(2)
在投资过程中,要加强对一个公司的熟悉是有很多办法的。巴菲特建议,投资者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具体了解其真正的市场普及程度。特别是那些长期受到欢迎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有很大的赢利影响。再者,通过与一个公司的员工或者公司的管理人员接触,也能够对公司的治理和赢利能力有基本的了解。即使是公司一般员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关心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所以说他们了解公司内部的信息,而且是非常准确的。
7.正确把握投资的时机和环境(1)
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对巴菲特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执着,而是审慎投资的哲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巴菲特确实是一位能正确把握市场走向的成功者。他善于在股市中寻找突发机遇,在股市动荡的时候把握有利的投资时机,利用股票的时间差获得最大的利润。
点击阅读更多与巴菲特共进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