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进行长期投资
如何像彼得?林奇那样挑选股票(1)彼得?林奇是投资平民中的英雄,他的投资哲学是只买自己熟悉的股票,自己独立做研究,进行长期投资。如果说巴菲特是投资神坛中的偶像,那么彼得?林奇就是投资平民中的英雄,更加容易被普通投资大众所接受。这位前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备受世人推崇,不仅是因为他创造了共同基金管理人到目前为止的最佳业绩——资产管理规模从1978年开始时的2千万美元增长到1990年林奇退休时的140亿美元,年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29%,投资回报率超越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的134%,甚至超过股神巴菲特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更值得人尊敬的是,在他退休之后,彼得?林奇毫无保留地将其成功投资心得和方法通过著书立说和演讲向广大普通投资者广为传播,告诉人们投资并不是那么复杂、那么神秘,任何一个人通过留心观察,再做一些研究,都可以战胜股票市场上的专家大佬们。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价值不在于从投资方法上授之以渔,而是给予投资大众以坚定的信心和信念。林奇正是通过运用一些最基本的法则和常识来实现其出众的投资业绩的,并且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而言,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其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不愿意或不可能投资一些尚未引起分析师或者基金经理关注的中小盘股,从而留给个人投资者大量的选股机会,而这些小盘股往往能提供惊人的回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虽然还远未达到美国上万家的规模,但也不乏充满活力的中小公司,而且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国内个人投资者同样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巴菲特的选股方法适合中国吗(2)巴菲特的选股方法适合中国吗(1)
如何投资周期性、防守型和成长型股票(2)
防守型股票投资策略
如何投资周期性、防守型和成长型股票(1)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去主动顺应不同的经济和市场状况。事实上,股票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股票选择,了解这些股票的“性格”,可以让投资者应对自如,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去。投资者无法改变宏观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的起起落落,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去主动顺应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事实上,股票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股票任你选择,了解这些股票的“性格”,可以让投资者应对自如,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按照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于股价的影响来进行划分,所有股票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股价表现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很高的股票,经济的起伏与股价的涨落基本一致,这类股票被称为周期性股票,也是数量最多的股票类型;第二种是非周期性股票,即经济繁荣并不能带动其股价有靓丽表现,而经济减速或衰退也不会对其股价造成太大伤害,这类股票被称为防守型股票,是在市况不佳期间投资者规避风险时可选择的投资品种;最后一类是成长型股票,是许多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喜爱的品种,这类股票的业绩和股价高增长在一定的阶段是可以预期的,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多出现在高科技或新型商业模式等创造新需求的领域。
如何根据行业发展阶段来投资股票(2)衰退阶段
行业发展有其自己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规律,要根据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行业的发展有其自己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规律,一般都要经历初创、增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需求和竞争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在不同阶段形成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行业的发展周期和规律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图2-2简单展示了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初创阶段
如何使用PEG指标来选股用PEG指标选股的好处就是将市盈率和公司业绩成长性对比起来看,其中的关键是要对公司的业绩作出准确的预期。投资者普遍习惯于使用市盈率来评估股票的价值,但是,当遇到一些极端情况时,市盈率的可操作性就有局限,比如市场上有许多远高于股市平均市盈率水平,甚至高达上百倍市盈率的股票,此时就无法用市盈率来评估这类股票的价值。但如果将市盈率和公司业绩成长性相对比,那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看上去就有合理性了,投资者就不会觉得风险太大了,这就是PEG估值法。PEG虽然不像市盈率和市净率使用得那样普及,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决定股价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所谓PEG,是用公司的市盈率(PE)除以公司未来3或5年的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比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20倍,其未来5年的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这只股票的PEG就是1。当PEG等于1时,表明市场赋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如果PEG大于1,则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高估,或市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会高于市场的预期。通常,那些成长型股票的PEG都会高于1,甚至在2以上,投资者愿意给予其高估值,表明这家公司未来很有可能会保持业绩的快速增长,这样的股票就容易有超出想象的市盈率估值。当PEG小于1时,要么是市场低估了这只股票的价值,要么是市场认为其业绩成长性可能比预期的要差。通常价值型股票的PEG都会低于1,以反映低业绩增长的预期。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像其他财务指标一样,PEG也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和其他指标结合起来,这里最关键的还是对公司业绩的预期。由于PEG需要对未来至少3年的业绩增长情况作出判断,而不能只用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测,因此大大提高了准确判断的难度。事实上,只有当投资者有把握对未来3年以上的业绩表现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时,PEG的使用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否则反而会起误导作用。此外,投资者不能仅看公司自身的PEG来确认它是高估还是低估,如果某公司股票的PEG为12,而其他成长性类似的同行业公司股票的PEG都在15以上,则该公司的PEG虽然已经高于1,但价值仍可能被低估。所以PEG本质上还是一个相对估值方法,必须要对比才有意义。用PEG可以解释许多市场现象,比如一家基本面很好的公司估值水平却很低,而另一家当前业绩表现平平的公司股票却享有很高的估值,而且其估值还在继续上涨,其中的缘由就是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性不同。前者虽然属于绩优公司,但可能已经失去了成长性,用PEG来衡量可能已经并不便宜,投资者不再愿意给予它更高的市盈率。后者虽然当前盈利水平不高,但高成长性可以预期,当前价格不见得很贵,只要公司能不断实现预期的业绩增长,其高估值水平就能保持,甚至还能提升。这就是股市的重要特征,股价的表现最终都要靠公司的成长性预期来决定。对高成长的公司就可以出更高的价钱,低成长性的公司就只能匹配低价,PEG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投资理念。
什么是由上至下法和由下至上法“由上至下法”和“由下至上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股方法,各自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投资者如果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可能无法取得最大的功效,所以,要设法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由上至下法”和“由下至上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股方法,各自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投资者如果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可能会取得不到最大的功效,所以,要设法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上市公司分红很重要吗上市公司有能力能够持续分红,表明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其在市场的地位,预示着公司的发展前景良好,同时也表明了上市公司对于股东的重视。这样的公司值得投资者信赖。上市公司分红在许多投资者眼中看来并不重要,甚至有些可有可无,他们认为投资回报主要是靠股票价差来实现,而那些持续分红的公司其股价在股市中的表现往往都是平淡无奇的;他们认为投资就是要追求高回报,如果追求的是稳定的固定回报,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购买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等投资品种来实现,没有必要去冒风险购买那些持续分红、却在股市表现不温不火的上市公司股票;他们还认为,一些上市公司虽然有很慷慨的分红记录,但没有人可以保证它们以后会一直保持以往的股利分红纪录,而固定收益产品却可以提供这样的保障。一些人认为公司少分红甚至不分红对投资者更为有利。首先,股利是要交税的,而股价上涨实现的投资回报目前还不用交资本利得税。其次,上市公司可以将计划分给股东的现金红利用于其他用途,其利更大。比如兼并收购、扩大再生产,或做其他方面的投资,最简单的办法是用于回购股票,上述所有这些举措都可能会推升股价,让股东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而把利润分散给股东,除了让股东交税外,没有其他的好处。这些观点在某些时候是正确的,但并不总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分红以及分红会给投资者带来哪些好处。每年上市公司挣到钱以后,如何分配利润,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把钱留下来用于扩大生产,二是把利润分给股东。如果公司管理层认为把钱投入新的项目不会产生高于以前的回报水平,就会把多挣的钱回报给股东,让股东自己自由支配。此外,如果公司能持续慷慨分红,也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前景有信心、有把握,公司也有充足的财务资源以备扩张所需,市场也往往能对这样的公司给予更多信赖,其股价表现理应会优于那些资金捉襟见肘的公司。更重要的是,股东们得到的分红即股利,是真金白银,是真正反映公司财务实力的,是骗不了人的;而会计利润只是账面利润,其可持续性和真实性都可能存在问题。公司有能力持续分红,表明公司管理层有能力经营好公司,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而使其会计利润的真实性也大大加强。事实上,股利带给投资者的回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低。如果公司保持每年30%的股利发放政策,即每年把公司利润的30%返还给股东,以一家第一年净利润1亿元的上市公司为例,首次分红全体股东可以享受3000万元的股利回报。如果这家公司能够保持每年20%的利润增长,股东每年获取的股利也会增长20%,如果10年之后这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6倍,股利发放也会增长6倍,达到18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能够保持30%的股利发放持续10年以上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一些稳定的行业,如银行、电力等的股利发放率甚至可以在40%~80%,投资者的股利回报就更加可观。尽管与股价在短时间内上涨所带来的回报相比,通过股利来获取回报显得并不总是那么吸引人,但是,要求上市公司分红派息,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稳定的回报(有时回报率也非常诱人),更重要的是确信这家公司是有光明前景的,是在真实地为股东创造价值。
投资者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价投资者制定目标价,可以减少我们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投资的冲动性。制定目标价,第一步是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第二步是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你自己的投资风格的估值方法。目标价和估值基本属于同一概念。投资者在对公司股票进行估值研究后,都会基于此制定出相应的目标价,这一目标价被认为是符合公司当前价值的合理股价。有了目标价做参照,就可以知道当前股票交易价格是高还是低,该买入还是等待或卖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同样需要了解目标价是如何得来的。自己该如何制定目标价。因为有了目标价,才会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投资的冲动性,有了目标价,不论是做短线波段,还是长期投资,操作起来就有了方向感。否则,投资者就没有了参照价,无法正确操作。
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我有哪些权利买进了股票,就意味着你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作为公司股东,具有六大权利:1.重大事项决策权;2.对公司资产和盈利的部分所有权;3.股票流通权;4.分红权利;5.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权利;6.诉诸法律的权利。许多投资者参与股市,仅仅是把股票当作一种投资工具,甚至只是一个股票代码,并不考虑其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公司,而买入其股票实际上就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这种缺乏股东意识的投资行为不仅会妨碍投资者真正了解其投资的对象,导致短期投资决策的失误,更重要的是,如果市场参与者不了解、不行使股东的权利,就不会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制度,最终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如何与上市公司沟通(2)第一,并不一定非要与董秘对话。有的上市公司的董秘是级别很高的高管,他们是不会每天守在电话机旁为投资者答疑解惑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都是由投资者关系(IR)经理,即证券事务代表来负责。只要能回答投资者问题的公司内部人员都有“利用”价值。
机构投资者一定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答案是未必。个人投资者可以自己去做调查研究,不放过每个细节;由于是用自己的钱做投资,因而会更加用心、更加专注,更容易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决策会更加快捷、灵活,且更加具有隐蔽性。不容否认,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会趋于正规和专业化,至少大家都在使用同样的游戏规则,都是以研究公司基本面、发掘公司价值为主要投资思路,股票市场也因此会变得更有效率,将资源配置到那些真正值得支持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分享股市回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去购买共同基金或其他与股市关联的理财产品。但是,市场的机构化并不会出现所谓“消灭散户”的情况,中国人在传统上习惯于自己打理钱财,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个人投资者依旧会是股市里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而且那些有能力掌握专业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的数量也正在不断扩大,他们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许多投资者可能仅仅只看到机构的基金经理们所拥有的种种优势,比如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资源和工具之丰富是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机构可以每年花费几十万元订购各个行业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各主要产品的价格、产量、出货、进出口变化;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可能影响市场变化的国内外财经信息;他们拥有完善的财务预测、估值和财务及市场分析软件和模型;此外还有内部和外部研究员的支持,以及圈内的交流机会;由于有资金保障,基金经理可以随时走访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第一手资料;他们还可以花钱邀请行业专家甚至政策制定者来讲解行业发展趋势。难道这一切就能保证基金经理人都能创造优于市场或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能够打败基金经理的优秀个人投资者大有人在。为什么?第一,机构投资者们由于管理的资金数额庞大,需要做大量分散化投资,可能持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而不会把资金押在几只表现最好的股票上。他们追求的是“有效边际”,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大的回报;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可持续的回报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因此他们不能承受过大的风险,业绩表现往往很难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第二,机构投资者,即多数基金经理的智力并不超常,他们的分析水平和决策依据通常也是很平庸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他们顶着给投资者业绩回报的长期压力,比普通投资者更容易犯错误,智商不是确保投资成功的关键要素。第三,基金经理缺少责任感。因为基金经理实际上是“代理人”的角色,即他们运作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他们的收入与给投资者的回报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四,基金的决策流程决定其很难先知且先动。基金经理自己不会直接去做研究、做模型、写报告,他们依赖于内部和外部研究员的支持。研究员从发现一个好的公司苗头、开始搞调研、做模型到完成报告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基金经理开始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至少又需要一个星期,提交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又至少需要一个星期,获得批准开始建仓时这只股票的价格恐怕已不再诱人了。第五,基金经理无法做到专注。尽管受过良好教育和严格训练的基金经理们较普通投资人在思考时更有效率,在获取信息后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但投资的复杂性在于每项投资背后所需的行业知识背景都不相同,而国内还没有出现以行业投资划分的基金品种,很难要求基金经理们都是所投资行业和公司的专家。投资组合决定了他们不能专注于单一或有限的行业,其结果往往是无法对行业和公司信息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第六,其他内外因素的限制。除了投资决策过程长外,基金赎回和申购的波动会导致基金经理投资时进退维谷。影响他们心绪的一小半原因来自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一多半原因则来自于基金份额的涨落。而基金投资行为的透明化也使他们更容易被暗箭所伤。我们分析机构的上述劣势正是优秀个人投资者和部分私募基金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自己去做调查研究,不放过每个细节;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钱做投资,因而会更加用心;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或在有兴趣的领域投资,更容易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他们可以自我决策,制定更加及时、灵活的交易策略;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进进出出通常不会被其他市场参与者察觉。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个人投资者在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和时间上,已与基金经理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还是要看能否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提高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作为个人投资者,唯一需要加强的就是对投资知识的学习和对投资常识的掌握。哪些市场信息需要关注,这些市场信息意味着什么,以及什么股票在什么阶段值多少钱等,对此进行判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应该说是全球通用的,真正掌握了它们,个人投资者战胜基金经理并不是难以做到的。
如何与上市公司沟通(1)与上市公司沟通,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网上交流等投资者关系交流平台进行。要注意沟通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围绕投资者最关心的话题进行。在中国股市,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投资者,特别是普通投资者完全是依赖媒体消息或券商研究报告来了解上市公司的,而不知道如何与上市公司直接沟通,获取第一手资讯。近年来,随着市场的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包括机构和个人在内的投资者已有越来越多的渠道能够直接与上市公司沟通,从而获取最新、更可信的第一手公司信息,而非仅通过阅读财经报刊和各种掺杂主观性的研究报告等二手资讯来制定投资策略。从沟通手段上讲,为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而频繁地实地走访上市公司代价不菲,也并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其实每年一次的实地调查足矣。试想一下,假设你每个月都下矿井,就能对整个煤炭行业的前景和公司的业绩做出准确的判断吗?山西的煤矿和南非的煤矿就矿井而言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准确的判断还是来自于对数据的解读和与管理层的对话。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更多地去实地拜访一些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公司或去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可能价值更大一些。而个人投资者则没有必要去上市公司当面看个究竟,除非你利用出公差或旅游的机会,去看看你投资的公司厂房和管理人员是什么样子也不错,仅此而已。不论是通过电话、邮件、网上路演,还是其他投资者关系交流平台,投资者完全可以直接获取想要知道的以及可以被告知的公司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说各类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时间上已没有什么差距,只是在内容挖掘的深浅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才是决定信息质量高低的关键。一般来说,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沟通时应该围绕以下话题展开:
上市公司值得信赖吗(2)中国A股理论上已步入全流通时代,未来兼并收购活动会变得频繁起来。上市公司不像非上市公司,后者可以牢牢控制公司的股权,股东不想卖,别人就没有办法买。但上市公司则不同,他们的股权以股票形式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旦投资者看中某家公司,就会引来竞争对手或其他“野蛮人”的恶意股权收购,届时原大股东的控制权就会不保,原管理层的饭碗就可能丢失。可以预期这种在海外市场上频繁发生的收购事件未来也会在中国A股市场上演。所以,保持股价坚挺除了可以防止恶意收购外,上市公司利用其高股价还可以去收购其他低股价的公司,且不需要占用现金,只需发些新股就能完成换股收购,收编其他公司。在资本市场里,公司的大小要看股票市值,而市值的构成主要看股价(总市值=股价×总股本),一家拥有高股价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显然就会成为收购的优势方,甚至可以蛇吞象,以小博大,实现超常规模扩张。
为什么要熟悉公司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又叫商业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公司是靠什么来赚钱的。一个好的盈利模式,第一是必须符合当前的市场状况,第二是可以实现利润的,而非仅是完成销售额。当投资者分析一家公司时,往往只关注业绩数据、股价表现和估值水平等方面,而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这家公司究竟是靠什么赚钱的。事实上,公司有一个稳固的盈利模式,这是确保投资者投资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投资者需要最先弄明白的地方。投资者需要学会分析和评估一家公司的盈利模式,才能分辨哪些公司值得投资,而投资哪些公司注定会困难重重甚至失败。
上市公司值得信赖吗(1)绩优上市公司值得信赖,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上市公司同样关心股市和股价的变化,原因是,一是管理者自身持有公司的股票,二是公司再融资的需要,三是兼并收购的需要,四是公司管理层面子上的需要。在股市里,投资者总是对上市公司耿耿于怀,有一种习惯性的对立心理,比如人们常斥责公司发行股票就是在圈老百姓的钱。股市里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也是一种博弈关系,似乎总是一方要占另一方的便宜。尤其在相对弱势的个人投资者群体里,这种意识更为盛行,总担心自己成为受害者。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首先关于圈钱一说。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看到已有越来越多的在各行各业真正代表中国经济活力的优秀公司进入股票市场,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这些公司快速增长带来的丰硕果实的机会。只要是绩优公司上市,圈钱之说就有点偏激。相反,投资者会贪婪地期盼有更多的优质公司来发行股票,从而分得一杯羹。举个例子,你有一家每年能给你带来100万元净利润、生意兴隆的餐馆,估值1000万元,你拥有其100%股权,如果你打算出让30%的股权,变现一部分用于扩大餐馆规模或做其他投资,只要价格合理,以前对这家餐馆垂涎已久的人便会挤破门槛,因为你是在给别人提供分享这家餐馆丰厚利润的机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公司前景看好,而且你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你手中以前并不产生收益的资金就会因为这家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好而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相对而言,投资者的财富效应会更大。另一个普通投资者担心的问题是:我把钱交给上市公司,其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会好好经营,为股东创造价值吗?他们会和流通股股东一样关心股价表现吗?其实,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这种担忧,我们相信会越来越少,上市公司和你一样关心股票价格,原因如下:
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如何分析公司业绩确定股价的基础是由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的由现金流按照某一折现率折现后得出的当前价值。因此,业绩就是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投资者都知道公司股票价格的涨和跌最终是由业绩驱动的,大多数投资者的买卖决定也是受公司业绩变化和业绩预期的影响,但究竟什么是被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公司业绩”呢?任何一本金融学教科书或任何一位金融学教授都会告诉你,唯一正确的公司价值暨确定股价的基础是由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FCF)按照某一折现率折现后得出的当前价值,因此,业绩就是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准确计算长期自由现金流难度很大,可以说是几乎无法做到的,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约定俗成的是将公司的会计利润,即支付所有账单和税单后的净利润视为公司业绩。这看上去虽不完美,但很实用,也很好用。我们只需关注公司披露的净利润,并预测未来1~3年的净利润,即可得出对公司业绩及股价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还不足以构成我们的投资决策依据,因为不同收入和利润规模的公司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将净利润除以发行股票数量(总股本)后,即每一股里有多少净利润,在不同公司之间是可以比较的,于是就出现了每股收益(EPS)这个重要指标。现在可以给出在实际投资中对于业绩的定义了——业绩就是每股收益。那么,业绩在投资活动中又是如何表现和发挥作用的?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每年会有4次业绩发布的集中日期,这就是所谓的业绩披露期,是上市公司向股东们集中交成绩单的日子。由于公司股价走势和未来的定价主要取决于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各季度或年度业绩的预期,如果这份成绩单好于投资者的预期,即公司披露的当期EPS超过市场预期的EPS,并且有迹象会继续向好,股价往往会有进一步的良好表现。但如果实际的EPS未达到市场预期,且看上去以后还会更糟,则很少有投资者这时还愿意继续持有,股价应声下跌便是情理之中的了。但投资者很难准确确定业绩的市场预期,因为国内市场上目前还没有海外成熟市场的IBES系统(InstitutionalBrokersEstimateSystem)来发布市场平均业绩预测,投资者目前对业绩好坏的判断还是基于增长率的绝对值,而非业绩预期。决定股价高低的另一个因素是公司披露业绩的成绩单的质量如何。即便公司公布了高增长的且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但如果总体质量不高,也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甚至被抛弃。判断公司业绩质量高低主要看三点:首先是业绩表现的可持续性。比如一家公司披露了高增长的业绩,但其成长性来自于变卖资产、裁员减薪或其他一次性收益所得,显然这一业绩的质量是不高的,只有当EPS的增长是来自于销售额的上升或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改善,才可被视为是可持续的、有质量的业绩。通常情况下,如果投资者发现净利润增速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就要警惕公司是否使用了“非常”手段来实现业绩的高增长。其次是业绩表现的可控性。如果公司业绩增长来自于一些公司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中国国航(601111),因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大幅升值而带来公司业绩激增,虽然在短期内投资者也会跟着受益,股价受此影响会有短期良好表现,但来年业绩怎样就不好说了,因为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还是由企业的内功来决定的。高质量的业绩是对公司管理水平、公司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综合反映,这样的股票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持有。最后是账面利润是否能顺利变为现金流。有些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出现大幅增长,但经营性现金流很差,甚至为负数,再一看资产负债表里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原来是“卖”出去很多货却没收回钱,这样的情况也会让投资者很不放心。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3年四川长虹(600839)因“成功”开拓北美市场,业绩大幅增长,但应收账款增长更快,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清楚,上亿元的应收账款变成坏账,导致巨亏,公司股价也一路下跌。因此,只有当业绩增长,而且有相匹配的现金流作验证时,才是有质量的业绩,才是不会骗人的。可以说,投资者的投资生涯就是在与公司业绩共舞,在预期、验证、再预期中经历一个个痛苦与欢乐的轮回。投资者除了要知晓在实际生活中的业绩概念和判定业绩好坏的标准外,真正的功夫还是在于对未来业绩的准确把握和预期上。
究竟什么力量让股价发生变动?股票分析师可以信赖吗在面对分析师的咨询和建议时,投资者需要留一份清醒,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判断。要绷紧利益冲突这根弦,因为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是服务于某一集团或机构的。在面对股市海量的市场和公司资讯时,即使是那些时间和精力都有保证的专业投资者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好在股票市场上专门有一群人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资讯收集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这些人就是股票分析师,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中介。但如果投资者对股票分析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则分析师对市场的影响力会日渐提高,有些时候甚至被赋予了过多的权力。投资者在面对分析师的咨询和建议时,需要留一份清醒,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判断。
如果没有现金流量表来披露公司实际收入状况,投资者就会被公司漂亮的账面利润所误导,容易产生错误的投资判断。损益表是反映公司账面上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而现金流量表则是反映公司真金白银的流入和流出。之所以要披露现金流量表,是因为损益表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营收状况,即不论是否有实际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只要交易一经确定,就可以记录为收入和支出。这就容易出现可能误导投资者的信息,比如公司的损益表记录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而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是否能收回还要看客户的支付能力。所以,如果没有现金流量表来披露公司实际的收入状况,投资者就会被公司漂亮的账面利润所误导,容易产生错误的投资判断。投资者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时,最重要的就是看这家公司持续产生现金的能力有多强,账面的利润表现得再好,如果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就可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麻烦。仔细审核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投资者对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有更准确的把握。现金流量表一般由三部分构成: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反映公司销售商品和服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减去实际支付的成本费用后就得出现金净利润。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多喜欢经营性现金流丰厚的公司,而那些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比例长期不适当的公司则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特别是净利润远大于现金流,甚至现金流出现负数的情况,表明公司账面利润的质量很低,销售并没有产生真金白银,大量货款能否收回还不确定。经营性现金流很低甚至为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以得到谅解,那就是公司业务正处在高速扩张期,大量的原材料购进影响到正现金流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销售可以保持快速增长,现金流最终会和净利润相匹配。投资性现金流主要反映公司在资本性开支上的投入,如购买机器设备、构建厂房等的支出,还包括对外的长、短期投资所用现金,如收购、参股其他公司,购买有价证券的短期投资等。由于公司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投资,因此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很正常,也是必要的。如果投资性现金流净额出现正的大幅增长,且不是由投资收益带来的,很有可能表明公司不再加大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未来的业绩成长性就会受到质疑。融资性现金流是公司发行股票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行为带来的现金流入,以及偿还债务、支付股息和回购股票的现金流出。就投资者分析公司基本面时的重要性来说,这块内容要比经营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的重要性低一些。对于现金流,投资者需要掌握的另一概念是自由现金流,它是由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减去资本性开支(即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再减去营运资金增加额得来。之所以叫自由现金流,是因为公司在满足所有必要现金支出后的剩余资金可以自由支配,如可以用来提前偿还债务、加大分红、继续扩大再生产来推升业绩增长等。所以,自由现金流丰厚的公司可以带给投资者更多的回报,是投资者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和成长性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标,许多投资者甚至认为自由现金流的多少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公司业绩。
为什么要掌握基本面分析方法(2)基本面分析的优势和劣势
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全面了解公司的健康状况,是否“超重”——欠银行和供应商有多少钱,是否“贫血”——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否过低,以及“新陈代谢”是否正常——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过大。许多投资者仅将目光集中在损益表上,而忽略了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事实上,利润表只是反映表面现象,是成绩单,公司真正的功夫和实力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才能体现出来。
为什么要掌握基本面分析方法(1)掌握基本面分析方法,就是注重最本质的公司质地的研究。通过对公司经营的全面了解,估算出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作出最终的投资决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发展初期,国内投资者的股票分析方法还比较单一,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大家都热衷于看K线和听消息来决定买卖策略,不太关注公司基本面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很少有投资者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分析股票估值的依据,甚至连专业投资机构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部门提供市场研究报告。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股市发展初期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只要圈到钱了就OK,根本不去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市场参与者也盛行坐庄、跟庄和投机炒作。在这样一种市场特征下,技术分析就比基本面分析更能捕捉到机会。这种初期的市场特征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得以改变,尤其是过去5年,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崛起,与境外成熟市场的更多交流和融合,以及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制度性缺陷,国内投资者已经开始更多地采用国际主流的基本面分析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投资操作。这样的进步非常明显,5年前国内机构还没有盈利预测和估值的概念,现在机构研究员已全面掌握了财务模型和各种估值方法的使用,投资者也开始根据专业研究机构的公司基本面研究报告和宏观经济形势来选择和交易股票。普通个人投资者虽然也能意识到基本面分析很重要,但对于如何进行基本面分析,由于受知识背景局限等因素影响,还是不知从何入手,也难以对真假难辨的市场资讯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基本面分析方法在广大个人投资者群体中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如何分析损益表一份损益表可以告诉投资者一家公司在特定时间内产生了多少销售收入,为实现这些销售收入,又投入了多少成本和费用,以及在减去所有账单和税单后,最终赚了多少钱,即利润情况。损益表,或称利润表,是投资者打开一份上市公司年度或季度财务报告最先看到的内容,里面包含的信息,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公司基本面数据。一份损益表可以告诉投资者一家公司在特定时间内产生了多少销售收入,为实现这些销售收入又投入了多少成本和费用,以及在减去所有账单和税单后最终赚了多少钱,即利润情况。显然,那些收入增长快于费用增长的公司,是投资者最为中意的对象。
股票投资遭遇亏损该怎么办既是做投资,遭遇亏损便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面对亏损的态度。在卖出亏损的股票时应该问一下自己:第一,我当初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是什么?第二,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吗?第三,这些变化动摇了我当初投资这家公司的理由了吗?每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避免亏损的发生。当亏损发生时,投资者往往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究竟是现在就卖出,立即止损?还是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亏损是否能够缩小甚至止亏为盈?许多投资者往往在这个时候变得犹豫不决,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何阅读公司财务报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公司运营最直接透明,最客观的信息来源,它是我们正确选股的第一步。分析财务报告的重点,一是了解公司的营收和获利情况,二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三是查看公司的现金流量是否正常。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披露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公司运营最直接透明、也是最客观的信息来源,很难想象用正确的投资理念做股票可以忽视对财务报告的仔细研读和分析。像巴菲特这样市场信息灵通的投资大师,其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也是用在研读大量的公司财报上,我们在其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详见《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分析公司财务报告是我们正确选股的第一步。一家公司从事的业务和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率、营运资金状况和资产质量,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中获得。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公司业务及行业成长性前景的判断,以及公司股票当前估值与合理估值水平之比,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如果忽视了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把握,很容易产生脱离公司实际能力的乐观判断,导致投资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所以,阅读财务报告和进行财务分析是投资者的基本功,是合格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的重点或者说目的有三个。首先,了解公司的营收和获利情况,公司的销售额是否增长及增长幅度、毛利率的变动、管理和销售等费用是否合理,这些因素决定了在正常情况下公司运营总成绩单的最后得分,即业绩。其次,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目的是判断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这是支持公司业绩扩张和业绩可信度的基础。如果一家公司过去的业绩成长性和利润率都很好,但应收账款过多,或负债率过高,这样的公司股票最好也别碰。最后,也是比较简单的,是查看公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流(CFFO)是正还是负,如果CFFO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数,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公司只产生了账面利润而没有收回真金白银。财务分析除了主要看这三张财务报表外,财务附注里的数据和文字说明有时同样至关重要,经常可以揭示出报表里反映不出来的有用信息。此外,仅分析单个公司的报表还不够,还需看同行业其他有可比性公司的情况,对比得出哪家公司盈利能力最好、资产质量最高,这就是所谓选股的第一步骤。以下我们选一家公司——格力电器(000651)2006年中期财务报告作一个案例分析。之所以选这家公司,一是因为目前A股市场中80%以上的公司均为制造业,因此分析一家制造业公司的财报可以总结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分析要点;二是因为格力电器是行业龙头,有助于投资者参考判断其他家电及消费类公司的财务和运营状况;三是因为格力电器的产品和业务单一,几乎100%的收入来自于空调销售,是理想的分析样本。首先来看损益表。国内公开发布公司研究报告的券商的分析员几乎都不对公司业绩按季度来进行分析,这种只分析半年度和年度业绩的做法容易忽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趋势性变化,也不是国际通行做法。我们把格力电器公司过去几年的销售额按季度划分后,可以发现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为销售旺季,在通常情况下,股价在旺季应该有更好的表现。此外,一些比率指标的季度变化也很有意义。如格力电器2006年上半年的毛利率较2005年同期减少了17个百分点,看似不多,但按季度来看,过去连续4个季度的公司毛利率下滑达到454个百分点,且呈持续滑坡趋势,到2006年第二季度时毛利率仅有1586%,显示出比较严峻的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滑的压力。如果这一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即便公司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继续扩大,最终也很难为投资者提供满意的利润增长回报。格力电器公司损益表揭示的另一个深层次的经营性信息来自于营业和管理费用(SG&A),虽然SG&A占销售收入比率在2006年第二季度时降到过去六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为1345%,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如果剔除靠自产零部件外销和处理残废品带来的其他业务收入(财务报表附注中有详细数据),SG&A和主营业务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98%以上,也就是说,销售空调产生的营业利润率不足2%,这是非常微薄的利润率,会让投资者失去兴趣。导致格力电器SG&A费用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其众所周知的自建营销体系所发生的巨大费用支出,这一销售模式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回款并能有效扩大市场份额,但所消耗的成本巨大。过去波导股份(600130)就是因为不堪自建营销体系的重负,在市场增长放缓后被拖入亏损境地。其次来看资产负债表。格力电器自建营销体系和市场龙头的地位给公司带来了很健康的资产负债表,2006年第二季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达到76%(全年应该在15%以上),在制造业中十分突出。对于账龄的分析显示,91%以上的应收账款的期限在1年以内,坏账的风险很低,而且公司还没有让人讨厌的大额其他应收账款。但是公司存货周转率并不理想,2006年第二季度存货周转率进一步下降到328%,这是一块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格力电器凭借其巨大的采购能力,可以大量依赖供应商融资,表现为巨额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使公司的经营并不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有很强的财务扩张能力。再看现金流方面。格力电器在此方面表现非常优秀,长期保持经营性现金流(CFFO)与利润相匹配的状态,反映在销售回款上很顺畅。2006年第二季度的CFFO更是较第一季度猛增34倍,主要是受加大供应商应付账款额的影响和减少现金支出所致。我们对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心公司会有来自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也不必担心公司销售额是否能够快速增长,因为不论是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的集中度提高,都会推动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但是格力微薄的盈利率很难激起投资者的投资兴趣,而且净利润增长也不是很突出。像格力电器这样的公司,已经取得了市场第一的地位,而且做得很专一,就是专业生产空调,其业绩和股价若想有良好的表现,就必须要在内部运营和管理效率上下工夫。通过以上简略的财务分析,可以显示出格力电器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和空间的。